| 广告位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幽默笑话
多地制定2023年投资计划 持续发力重大项目建设
2025-11-16 15:15:30 幽默笑话 2228人已围观
简介 本报记者 包兴安近段时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期目标,最低为6.5%左右,最高为15%左右;同时也制定了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专家预计,2023年一季度基 ...
本报记者 包兴安
近段时间,多地大项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制定资计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期目标,年投最低为6.5%左右,划持最高为15%左右;同时也制定了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力重专家预计,目建2023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将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多地大项
例如,制定资计2023年安徽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年投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山东济南市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湖南常德市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甘肃天水市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宁夏中卫市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划持
“站在当前时点,力重多地设定的目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期目标,体现了当地将扩投资作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多地大项重要发力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制定资计设定相对较高的年投预期目标,有助于增强2023年经济回升的确定性,稳定市场信心,特别是鼓励民间投资,同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投资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投放。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之一。保守估计2023年全年固定资产投产增速会在5%以上,乐观估计会在10%左右。”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3年投资政策会继续保持稳定,政府投资规模力度与2022年相比基本一致,会形成投资的连续和连带效应;随着经济增长,社会投资的热情会不断被激发,设备更新、新技术应用等投资会不断放大。
与此同时,多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重点工作,其中扩投资是必选项。例如,芜湖市提出,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扩内需,纵深推进有效投资攻坚行动,用足用快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券,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617个、计划投资2118亿元,市级政府性投资增长12%以上。中卫市提出,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六个一百”重大项目为抓手,计划安排重点项目513个,概算投资180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50亿元以上。常德市提出,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聚力强化能源网,积极发展光伏、风电、地热、储能等新能源,加快建设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公用充电站60座以上。聚力提升信息网,建成常德大数据中心,加快千兆光网、房屋建筑物光纤和无线通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2000个以上。
张依群表示,多地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围绕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和新能源、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加快项目落地,不仅对当前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有利,而且对未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王青表示,展望2023年,基建、制造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仍将成为扩投资的主要发力点,重点项目会继续受到各地普遍重视。
张依群认为,从投资领域上看,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领域将持续加力,为经济保驾护航;同时,医疗设施、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也会加速,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此外,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引导,既为传统经济赋能增效,也为未来经济发展蓄能增力。
王青表示,在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有望上调、新增专项债额度或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以及上年新开工项目续建会带动银行贷款较大规模流入等因素支持下,2023年基建投资还会保持高于常态水平的较快增长,其中一季度将保持两位数高增长。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在6.0%左右。
| 广告位 |
微商
随机图文
兴瑞科技不超4.62亿可转债获深交所通过 中金公司建功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9日讯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32次审议会议于昨日召开,审议结果显示,宁波兴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瑞科技”,002937.SZ)向不 ...
又一批头部美元基金去了常州
来源丨投中网“虽然我知道常州的产业生态好,但真正给我触动的却是在医院,有一次,我排队挂号,听到好几个人聊天或者打电话都在聊我们产业的事情,很相关。这一刻我觉得我自己来对了。”近日,一位创业者在跟我们交 ...
线上拉客线下宰客 手机维修暗藏陷阱
说好200元却涨到3200元,手机维修居然暗藏陷阱。日前,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诈骗罪对吴某、林某等24人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处被告人吴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判处其余被 ...
赶生产追进度抢订单拓市场 上海宏“兔”大展拼经济
来源:证券时报编者按:兔年新春伊始,全国多地相继出台政策、抢抓时间、聚焦重点,千方百计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轨,铆足干劲推动经济稳增长。地方一线拼经济都推出了怎样的超常举措?效果如何?本报即日起推出“一线 ...
